劳动关系解除权的法条分析

2019-06-26740 人看过

相关规定:

《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劳动者的解除权:

从法律列举的情形看,该条款赋予劳动者即时解除权(有称特别解除权),是基于特定的事实发生,劳动者享有单方解除的权利。但反观《劳动》第三十九条用人单位的单方辞退权,在实践中二者有可能存在实际的冲突。假使用人单位确实存在三十八条一款(二)(三)项的情形,劳动者未作告知(抑或口述辞职)即离开单位,而之后用人单位又依照第三十九条将之辞退,此种冲突发生之后,职工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主张经济补偿金,是否应当获得支持。再有一类情况,假设用人单位曾经存在不交保险的现象,但后来在某个时间点上开始缴纳,职工对之前未交保险的期间提出质疑,进而要求解除合同,是否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笔者认为,三十八条设置的解除权,是实体性条件,要想对照四十六条规定获得经济补偿金,劳动者还需履行一定程序性义务。如未尽程序义务,劳动者将有可能丧失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

1、依该两项而解除合同,需在一年的时效内提出。

依照《》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综上,确定《劳动合同法》三十八条(一)(二)项解除权背后的程序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对经济补偿金类的劳动争议而言更具指引意义。

2、劳动者依三十八条一款(二)(三)项而解除劳动合同,需进行申告。

以一般民法原则,解除权是指权利人仅凭自己的行为即能引起某种民事权利产生、变更、消灭的权利,归属于形成权的体系。劳动合同解除权亦如此,需凭当事人的行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而行为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表达,才能使对方知悉,亦得保护法律关系的稳定。为了保证行为的效力,笔者认为应当以书面通知方式为要式。由此可以避免劳动者口头解除合同后,单位以旷工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矛盾。

关于劳动关系解除权的法条分析的相关刑事法律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刑事律师

法律知识延伸阅读

  •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后,如何理顺原有的劳动关系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后,如何理顺原有的劳动关系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理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通知》(粤劳社〔2000〕36号)第二条第六款第(五

  • 解除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与《》在劳动关系解除方面的异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在订立以后,尚未履行完毕或者未全部履行以前,由于合同双方或者单方的法律行为导致双方当事人提前消灭劳动关系的

  • 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必须履行法定程序

    实施之前企业和员工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是:开除和除名。法定程序是将书面通知送达劳动者,送达的方式有直接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

  • 声明:该内容为结合法律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相关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延伸阅读

    •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后,如何理顺原有的劳动关系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后,如何理顺原有的劳动关系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理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通知》(粤劳社〔2000〕36号)第二条第六款第(五

    • 解除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与《》在劳动关系解除方面的异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在订立以后,尚未履行完毕或者未全部履行以前,由于合同双方或者单方的法律行为导致双方当事人提前消灭劳动关系的

    • 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必须履行法定程序

      实施之前企业和员工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是:开除和除名。法定程序是将书面通知送达劳动者,送达的方式有直接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

    • 如何解除劳动关系

      一、内(一)单位可解除情况(应说明解除理由):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4.劳动者同

    • 无合同也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关系

      田某在一家单位工作了十几年,但一直未签订。2004年单位通知他回家待岗,并不再支付他的工资和各项社会保险。田某一再找到单位要求安排工作,但单位表示没有岗位,拒绝安排,而且认为

    热门法律知识

    首页

    电话咨询 / ¥29

    20分钟内法律问题电话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