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只要是步入社会开始工作的人都很关心劳动关系,因为这与劳动者的利益相关。但是很多时候发生纠纷时,劳动者以及用人单位都不清楚双方那个是否是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否构成劳动关系。那劳动关系主体及认定的三大标准是什么?下面就是优律师为你带来的相关资料。
一、劳动关系的主体
劳动关系中的一方应是符合法定条件的用人单位,另一方只能是自然人,而且必须是符合劳动年龄条件,且具有与履行义务相适应的能力的自然人;劳务关系主体类型较多,如可以是两个用人单位,也可以是两个自然人。法律法规对劳务关系主体的要求,不如对劳动关系主体要求的那么严格。
1.员工:员工,也称为农民工、雇员、雇工、受雇人、劳工,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权力的工作者。员工的范围有蓝领工人、医务工作者、办公人员、教师、社会工作者、中产阶级的从业者和底层管理者,不包括自由职业者、自雇佣者。
2.工会:工会是劳动者(雇员)组成的旨在维护和改善其就业条件、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等权益的组织,工会主要通过集体谈判方式来代表劳动者(雇员)在就业组织和整个社会中的权益。
3.雇主也称雇佣者,是指在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并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在中国,雇主是一个新的概念,在现行的劳动立法中没有使用这一概念,而是普遍用“用人单位”。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4.政府:在现代社会中,政府的行为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政府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在劳动关系的运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确立劳动关系的三大标准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认定主要参考以下三个标准: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这三条标准实际包括对“用人单位”、“劳动行为”、“劳动者”三方面的考察。“用人单位”必须是我国劳动法中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而“劳动行为”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具体劳动,并获得报酬的过程。“劳动者”同样必须具备合法的资格。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介绍后,对于劳动关系的主体以及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以及相关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你还有关于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合同这方面的法律问题,可以与的律师取得联系进行咨询,他们会为你进行专业的解答。
关于劳动关系主体及认定的三大标准是什么的相关劳动法律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劳动法律师
法律知识延伸阅读
在劳动者工作期间,对于劳动关系存续时间的认定是很多人都不清楚的问题。我们也知道一旦签订了,那么就存在着劳动关系,关于如何来进行时间认定,大家需要根据下面的内容来了解。优
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的法律不断完善,并且对于劳动法极为重视,对于职工在任职期间被辞退也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处理方法,很多人不清楚辞退合同期内员工违约金问题,对此下面优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的法律关系,在司法实践中劳动关系的认定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出现的时候,首先要对争议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进行认定,那么劳动关系特征有哪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