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对公职人员给予政务处分活动。公职人员是指下列人员: (一)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 (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四)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法律依据:《政务处罚法》第二条,本法适用于监察机关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动。 本法第二章、第三章适用于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处分。处分的程序、申诉等适用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 本法所称公职人员,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人员。
法律知识延伸阅读
法律规定公开宣判不违法,人民法院不能简化公开宣判程序,更不能以送达的形式代替公开宣判的程序,公开宣判程序是诉讼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公开宣判程序应当与立案、开庭审理
工作人员的变相收费行为是违法行为。为防止行政许可过程中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我国《行政许可法》中以专门章节对此进行了规定。根据该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
按照相关规定,同股不同权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合法的,应当符合在公司设立的股东协议明确陈述。 1、出资比例与持股比例不一致的约定形式,应当在公司设立的股东协议中进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