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劳动纠纷律师针对关于没签合同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吗?的法律问题,收集整理了相关劳动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没签合同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吗?
1、没签合同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 用人单位依据本条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
劳动者没有与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不等于劳动者与公司没有劳动关系。只要劳动者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双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工资待遇、休息休假、劳动保障等方面发生纠纷的,都可以向单位所在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2、申请劳动仲裁需要的材料
(1)申请书
申请书一式三份,递交仲裁委两份,申请人留存一份。申请书除应写明劳动者的的基本情况外,还应当有明确、具体的申请请求及申请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2)身份证明
申请人是劳动者的,应携带本人身份证明并提交复印件,有委托代理人的,还应提交授权委托书及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等;申请人是用人单位的,应携带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并提交复印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或者未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设施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整顿;对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致使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劳动者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对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件,以及本单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等。
(3)劳动关系证明
如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工资发放情况证明、社会保险缴费证明、工作证、出入证等材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料及相应复印件。
(4)被申请人身份证明
申请人在申请劳动仲裁时,仲裁委根据立案审查的需要,要求申请人提交能够证明被申请人身份的有关材料的,申请人应尽可能提交。
(5)送达地址确认书
写明自己接收仲裁文书的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等内容。
二、劳动纠纷起诉要缴纳诉讼费用吗?
1、劳动纠纷起诉要缴纳诉讼费用。
劳动争议案件向法院起诉每件交纳10元。
2、劳第五十三条动纠纷发生之第九十五条后,是不能直接向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工作。法院起诉的。
遇到纠纷去法院,这是一般原则,但是有些纠纷直接去法第五章 工 资院是不行的,也就是说直接去法院法院不管,比如劳动纠纷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可以加收滞纳金。,在我国,有一个专门先于处理劳动纠纷的部门叫劳动仲裁,也就是说遇到劳动争议类纠纷,得先去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
3、劳动争议仲裁流程如下:
(1)申请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仲裁申请;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3)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4)仲裁庭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
(5)开庭审理。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设首席仲裁员。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
(6)仲裁裁决。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可延期15日。
不管是否签署了劳动合同,只要可以拿出自己与单位确实存在劳动关系,且发生了劳动纠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二)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纷的证据,那么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若是提出的此申请并没有被受理,或者是虽然被受理了、但是当事人对裁决结果不服,则可以向法院起诉。
投诉/举报 声明:以上内容由成都劳动纠纷律师网结合政策法规整理发布,若内容有第四十七条误或涉及侵权可进行投诉法律知识延伸阅读
成都劳动纠纷律师针对关于劳动仲裁可以直接起诉吗?的法律问题,收集整理了相关劳动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劳动仲裁可以直接起诉吗?劳动仲裁可以直接起诉。劳动争议
劳动仲裁没有规定必须先解除劳动合同才可以申请仲裁,劳动合同续存期间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
劳动者受伤后,经认定为工伤的,用人单位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为受伤职工提供工伤保险待遇,并对劳动者的工伤进行赔偿; 如果用人单位不排除或者有其他原因与受伤职工发生争